生活污水檢測是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目的是評估污水水質、判斷污染物種類及濃度,從而為污水處理工藝優化、排放達標管理以及環境污染防控提供科學依據。檢測項目的選擇需結合生活污水來源、處理工藝及排放要求,涵蓋物理、化學和生物等多個方面。以下將詳細介紹生活污水檢測的核心項目及其意義。
懸浮物(SS) 懸浮物指污水中不能通過濾膜的固體顆粒,包括泥沙、纖維、食物殘渣等。高濃度懸浮物會堵塞管道、影響水體透光性,破壞水生生態。檢測方法包括濾膜法、重量法,國家標準限值通常為30~50 mg/L(根據排放標準不同有所差異)。
濁度 反映水體透明度的直觀指標,與懸浮物含量密切相關。常用散射法或透射法測定,單位為NTU(濁度單位)。
色度 污水顏色主要來源于有機物分解或工業污染物(如染料)。通過比色法或分光光度法測定,色度過高可能影響水體感官及生態。
化學需氧量(COD) COD代表水中可被強氧化劑氧化的有機物總量,是衡量有機污染的關鍵指標。高COD值表明污水有機物含量高,易消耗水體溶解氧,導致黑臭現象。檢測方法包括重鉻酸鉀法(國標法)和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,生活污水COD濃度通常為200~400 mg/L。
生化需氧量(BOD?) BOD?指微生物在5天內分解水中有機物所需的氧量,反映有機物的生物降解性。BOD/COD比值可評估污水可生化性,比值>0.3時適合生物處理。檢測方法為稀釋接種法,生活污水BOD?一般為100~200 mg/L。
氨氮(NH?-N) 氨氮來源于尿液、洗滌劑等,高濃度會引發水體富營養化,對魚類有毒。常用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或水楊酸法檢測,排放限值通常為5~15 mg/L。
總磷(TP)和總氮(TN) 磷和氮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元素,來源于洗滌劑、排泄物等。檢測方法包括鉬酸銨分光光度法(TP)和過硫酸鉀氧化法(TN),排放標準中TP限值一般為0.51 mg/L,TN為1520 mg/L。
pH值 反映污水酸堿度,影響微生物活性和處理效果。pH范圍通常為6~9,超出此范圍需調節后方可進入生化處理單元。檢測使用pH計或試紙法。
重金屬(鉛、鎘、汞、鉻等) 生活污水中重金屬可能來自工業廢水混入或管道腐蝕。重金屬具有生物累積性,可通過原子吸收光譜法(AAS)或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(ICP-MS)檢測,需符合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》(GB 8978-1996)中的限值。
陰離子表面活性劑(LAS) 主要來自洗滌劑,易產生泡沫并抑制微生物活性。檢測采用亞甲藍分光光度法,限值為5~10 mg/L。
糞大腸菌群 指示水體受糞便污染程度,與病原微生物(如沙門氏菌、病毒)存在相關性。檢測方法為多管發酵法或濾膜法,排放標準通常要求≤1000個/L。
細菌總數 反映污水總體微生物污染水平,通過平板計數法測定。
生活污水檢測是保障水環境安全的核心手段,檢測項目的選擇需兼顧全面性與針對性。隨著技術進步,檢測正向高效化、智能化發展,但基礎指標的精準分析仍是污染防控的基石。未來,新興污染物的監測和資源化處理(如磷回收)或將成為重點研究方向。
版權所有:北京中科光析科學技術研究所京ICP備15067471號-33免責聲明